提起郑桓公,我们华州人都引以为豪。说他是我们古郑国的创建者,但是,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桓公为何受封?桓公为何寄孥(nú)?郑桓公的墓今何在?以及郑氏家族的历史渊源,还有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。下面,我们就以上四个问题逐个进行解答。
一、桓公为何受封?
郑桓公是西周末年周厉王的少子,周宣王异母兄弟。周宣王二十二年,周宣王把自己的异母兄弟桓公分封到咸林(在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北一带),国号为郑,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。周幽王即位以后,因为郑桓公是他的亲叔叔,就封他为司徒,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。
二、桓公为何寄孥?
后来,周幽王宠褒姒,闹出了“烽火戏诸侯,千金买一笑“的荒唐故事。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,郑桓公预感到西周王朝将要发生变故,就向太史伯请教避难的办法。太史伯说:你可带你的子民到洛水以东、黄河以南安居避难。桓公速向周幽王请示,才有了大批子民东迁的壮举。后来,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,先后灭掉了虢(guó)、郐二国,建立了新的郑国。史称“桓公寄孥”。孥,指的是家人、财产的意思。桓公寄孥,为郑氏家族在中原大地的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三、郑桓公的墓今何在?
郑桓公在王室的“犬戎之乱”中,战死沙场,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。死后,埋在骊山脚下。后来,郑氏族人又把桓公墓移至华县西关街,修祠建坊,供郑氏族人祭奠。
现在,郑桓公墓位于华州区城中的西关街与天门路交界处。墓地原有三间祠堂和功德坊,均被明嘉靖年间发生在华县的大地震所毁。明万历年间,郑桓公祠及功德坊重新修复。明末时,祠与功德坊又遭战乱之毁。民国三十二年,县长吴至恭修葺(qì)。
1957年,郑桓公墓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8年,当时的县文管会与螺钉厂将残留土冢(zhǒng)四周用砖砌封,顶部用水泥抹盖,周围栽种花木。后来,郑氏后裔出资把螺钉厂周围数百户居民迁走,征地修建了气势恢宏的郑桓公广场,成为华州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。供郑氏后裔和群众祭奠、休闲、游乐。
四、郑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分布情况?
郑姓是中华五大姓之一,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一大姓,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。据统计,郑姓历代名人入《二十五史》者多达四百四十三位之多。百家姓中,郑姓的来源不象其他姓氏那样复杂,其血统源流也比较单一纯正。究其原委,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:姬姓、子姓、姜姓和外族的改姓。
第一支出自姬姓。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。周幽王时,桓公见西周将亡,把财产、部族、家属连同商人东迁到河南和山东交界处的虢、郐二国,史称东郑。郑国曾一度是春秋初期的强国,后来,逐渐衰弱,被韩国所灭。郑国灭亡后,族人以国为姓,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。至少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。
第二支出自子姓。子姓郑氏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。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,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,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,今陕西凤翔一带。因此,子姓郑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200多年,这支最古老的郑姓,人寡势弱,一直默默无闻,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在姬姓郑氏之中了。
第三支出自姜姓。姜姓郑氏出自姜太公之后。周灭商后,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,以统治子姓郑人,史称西郑。都城在今陕西凤翔县。周穆王灭了西郑后,族人都随国姓,这支姜姓郑氏距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。不过,史书上从未记载过这支姜姓郑氏的去向。据推测,姜姓郑氏已经消亡。
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。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汉姓郑,清朝满洲八旗的舒穆禄氏、郑佳氏等氏族均改姓郑。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人杂居、通婚、迁徙,后来,就逐渐被同化为纯粹的汉民了。
综上所述,姜姓和子姓郑氏因为姬姓郑氏的强大,而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。郑国因其被韩国所灭,族人便以国为姓,散迁至河南东部及山东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及东南沿海。
其中,郑氏家族中的一些名门之后流落到异国他乡,散布在世界各地。这些郑氏后裔,大多数人都从事商业活动,成为海外华侨中的商界巨子。有些郑氏财团还左右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,乃至世界的经济格局,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每年十一月份,郑氏家族都要回华祭拜始祖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郑氏后裔,就汇聚华州城,在郑桓公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奠活动。
郑桓公不仅是二千三百万郑氏后裔的太始祖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。当年,东周王朝的兴起,与郑桓公当时的高瞻远瞩、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。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,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