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区情快递 > 正文

时代先驱松轩先生

来源:渭南日报 作者:颜伟 发布日期:2018-07-27 08:04:28 浏览次数:

【字体:  

编者按 杨松轩先生,陕西省著名爱国教育家。名鹤年,字松轩,华州区龙潭堡(今莲花寺镇)人。先生创办的咸林中学,现在仍是享有名望的省重点中学。90多年来,他创办的一系列学校,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。先生一生热爱祖国,兴办教育,奋发图强,服务社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刚正不阿的品德以及求实创新的精神,给后辈树立了学习的楷模。

上周末回老家,闲来无事溜溜达达,无意中走到了高中母校咸林中学门外。也许是因为近乡情怯,每每回忆年少时的人和事都会有些伤感韶华易逝。没敢走进大门,却也忍不住回忆起创校宗师杨松轩先生的12字校训来。

言传身教移风易俗

先生在咸林中学的校规中,提出十二字箴言:诚、朴、强、知、勤、谨、公、平、慈、让、整、洁。也就是崇尚真实,不欺诈;重节俭,不奢华;有精神,不柔懦;多学识、不愚昧;耐劳苦,不懒惰;能谨慎,不放肆;存忠恕,不阴私;得中正,不偏倚;宏仁爱,不残刻;重谦逊,不骄夸;守秩序,不紊乱;养清廉,不卑污。

先生一生,留下了百万余字的精神财富,涉及教育管理、教材改革、师生品德教育、教育与生产等理论,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,不仅在当时对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,对现在的教育改革,也仍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。他的言传身教,率先垂范,践行着他对学生提出的殷殷期盼。

先生有这么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。1920年,先生父亲过寿辰。杨家是陕西的名门望族,前来祝寿的人络绎不绝。本来是件大喜事,没想到却因为丰厚的贺礼让先生着实发了几次脾气。

原来,老父亲寿宴结束之后,弟兄四个商量礼金该怎么处置。先生曾经看见《北大日刊》上登有北大图书馆募捐的事,他想用父亲的名义捐礼金五十元大洋,再把剩下的礼金捐给西安红十字会、上海红十字会、陕西赈捐局、咸林中学、模范女学各五十元,共三百元。由收捐机关登报声明,广而告之。不再另设答谢宴,以捐代谢。三弟提出还是以酒席答谢为妥,以免招来口舌议论。先生怪三弟瞻前顾后,措辞颇为严厉。不料,先生的儿子杨钟健又从北京来信,提出要支出一部分礼金答谢行礼的同学。先生气不打一处来,当晚就回信说:“酒席谢客,是一种恶俗,我想廓而清之,才拿这主意代替,何等光明何等正大!汝三叔未明了大要,我说了好多话,才纠正了,你又来胡闹,怎不叫人生气!酒席谢客的事,即速作罢,静候‘以捐代谢’的函寄到了,再分送行礼的友人。”

不料,回信刚发走两天,儿子另一封催促的信又到了。先生大怒,遂又回信正色道:

“谢客是一种恶习,学生今日言解放,明日言解放,连这恶习都打不过去,真真可笑!以捐代谢,这是我矫正习俗主义。若要说出话来,不如拿行礼的钱进馆子去,岂不直截了当?”

结果,全家人都遵从了先生的主张,照原先说定的捐了出去——我国著名教育家、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其父亲海耀公撰《龙潭老人杨君墓表》中写道:“曾资助北京大学图书馆经费,又捐资兴学”等等,就是从此而来。先生移风易俗的决心和胆识,无人能敌。先生当年的捐资助学做慈善的举动,是多么惊世骇俗、魄力非凡!

时代先驱率先垂范

先生的父亲躬耕垄亩,农事起家,但他敦亲睦邻、治家教子、敬师待人、尚信好义,堪称一乡典范。先生其父虽早年失学,但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,重视子女读书学习。先生年幼时入私塾读书,他天资聪颖,家学甚深。本来大可考科举做官光耀门楣。直到甲午战争一声炮响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国难当头,先生不愿再追求功名,转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。

为此,他拜西北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为师,学习变法维新思想。刘古愚先生是陕西接受西方民主科学的第一人。在维新运动中,与康有为齐名,人称“南康北刘”。在师父刘古愚的教导下,先生下定了改革教育,创办新学,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决心。他返回故里后就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想付诸实践。

他率先设馆,改革乡塾,又辅佐父亲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在本村创办陕西东部最早的新式学堂蒙养学堂,积极倡导新式教育。三十三年(1907年),又与友人顾熠山、郑云章组建华州教育研究会,研究会拟办两等小学堂,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场所,但既无资金又无校舍,困难重重。经他们多方奔走,只筹措到二两银子。

一天晚上,他与友人彻夜开会商议办学之事,熬尽半碗灯油。最后议定,不足的经费继续筹措,校舍就借大王庙的现有旧房。不久,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的初等小学堂正式开学。由此留下“二两银子半碗油,大王庙里办学堂”的佳话。

先生随后又筹办女子学校,并于宣统三年(1911年)正式成立了私立模范女子小学。在积极改革教育,推行新学的同时,他致力于社会教育和妇女解放,倡导男剪辫子女放足,移风易俗。先生曾编写了《妇女发轫》等书,倡导女子教育。先生认为,女子为国民之母,女子不强不明则国魂难存。先生为了使女学能够普及,首先从自己的家庭做起。当时风气未开化,女子上学极少,并对女子抛头露面出外求学在舆论上有诸多责难,而先生对此嗤之以鼻,毅然决然地把亲戚和家族中的女眷都一一送出家门入学,在当时的发达地区亦属少见。他认为,一家之作为一旦形成风气,相沿成俗,就绝不再是一家子的事情,而直接关系到国运民风。

辛亥革命期间,一些反对办新学的顽固分子,乘县城混乱之机焚烧县署,哄抢学校。先生毫不畏惧,学生离校后独自一人守护教学设备。捣毁、侵占学校事时有发生,所以孩子们上学一直是时断时续。但是先生决不因时局的干扰而终止孩子们的学习。

潜心办学呕心沥血

1919年4月8日,先生与顾熠山、郑云章等人通力合作,在原两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华县私立咸林中学。先生秉承父母重视树木树人之传统,组织学生在咸林校园广种花草,遍植林木。他自豪地说:“咸林名符实也,树木与树人继长增高矣。”

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先生曾去汉口、上海、杭州、南通及日本考察。他广揽饱学之士来咸中任教。五四运动以后,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北京回陕传播科学社会主义,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魏野畴,就是由先生的长子杨钟健推荐,于1921年被聘请到咸林中学任教的。此后,先生又聘请王复生等进步人士到该校任教,使咸林中学成为当时进步力量较强的学校。他强调学生要学习新知识,学校开设了语文、中外历史、地理、数学、三角、几何、化学、外文和体育等课程;他还强调教育要与劳作相结合,使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。

他注重教材的革新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,经常利用各种集会,给学生讲述国家大事和做人的道理。他向学生大声疾呼:“国人若不急起直追,努力教育自治,后患将不堪设想。”他认为:“学校之主体在学生,学校之精神在教员。”在他的支持下,咸林中学成立了许多进步学生团体,如讲演社、体育会、新剧团、青年励志社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、新文学研究会等。他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各种实习活动,掌握种桑养蚕、农业栽培、蔬菜种植、家禽饲养、编织、木工等实用技能,学生要轮流到学校开办的农场、印刷所、面粉厂参加劳动。

为解决办学经费,学校除力争社会各界支援外,还先后办起了园艺部、农场、饭馆、理发店、商店,并设立公储局、医院等。为了使穷家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,先生还建立了工读生制度,每年招收的贫寒学生安置在后勤部门,他们上课随班学习,下课服务做工,使家境贫寒的学生得以入学深造。后来,又建立了免费生、减费生、贷费生制度。

当时保守势力对先生推行的新式教育极力阻挠破坏,但他以一往无前的决心认为阻力即助力,排除重重困难,使咸林中学逐步发展,培养了许多政治活动家和科技文教界的著名学者,因此被誉为“陕东学府”。

先生在1927年回忆自己办学经历时写道,他遇到过多种艰难甚至危险,均坦然处之,从未稍懈办学的志愿,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困苦,他都“视学校如家,爱学生如命。”这一年,县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与咸林中学合并为咸林学校。在成立大会上,先生撰写了一副对联:“苦哉教育、乐哉教育;谤满咸林、誉满咸林。”这是对他一生艰辛的轻描淡写。

先生寄国家前途与民族希望于年轻一代。他说:“学生为国家主人翁,将来国家程度增高,在今日学生,将来国家地位巩固,亦在今日学生。”1928年12月30日,“以教育事业终其身”的杨松轩先生,因脑溢血病逝于华县咸林学校,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莘莘学子。

我国著名教育家,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伯苓先生为杨先生墓表撰文写道:“陕西华县杨松轩先生,其生平所遇之困穷,正多为余所深受。先生与余从事教育事业,均远在二十余年前,时风气未开,新学为人所反对,社会上对于办学之阻挠,诚有吾人今日梦想弗及者。幸余所办学校,在通商口岸,地方平靖,风气较易转移。而先生辟处西陲,只身奋斗,其所遇之艰难困苦,实百倍于余。设先生办教育,不在县城而在省会,不在西北而在东南,以先生精神毅力,其成效当不止此。实不愧为时代之先驱。”

 

www.788365.com主办   渭南市华州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
运维电话:0913-4725111 邮编:714100 电子邮箱:hzqxxb@163.com
  办公地址: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子仪大街东段政务中心412室
陕ICP备16004253号  陕公网安备 61052102000124号   网站标识码:6105210001